查看原文
其他

奥纬咨询郑莉娟:在不确定性中提高反脆弱性

奥纬咨询 FT中文网 2023-04-01

奥纬咨询金融服务业务董事合伙人郑莉娟认为,不确定性就是当前的新常态,应对不确定性,提升自身的反脆弱性,需要我们进行不懈努力。


采访者丨FT中文网公共政策主编 刘波

在疫情的迷茫中,阅读似乎能提供最好的心灵滋养,而要明察局势、拓展前路,阅读又能提供最大的力量。12月9日,FT中文网与奥纬咨询共同发布了一年一度的重磅商业书单,共有五本书入选。FT中文网就此采访了奥纬咨询金融服务业务董事合伙人郑莉娟,请她对本年度的商业书单进行解读。同时,作为关注养老问题的专业人士,郑莉娟也分享了她对中国养老金制度和养老产业的思考。

FT中文网:在英国《金融时报》2022年度中国高峰论坛上,FT中文网-奥纬咨询2022年度商业书单发布。本次书单的选择遵循了什么标准?想要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郑莉娟:本次书单的选择非常丰富。其中有回顾式的著作,如《文明的逻辑》,从历史的整个长河中去总结文明的规律,进而对下一步的发展提出一些预判,也涉及比较新兴的领域,如元宇宙、AI等,还有像《原则:应对变化中的世界秩序》这样的经典的书。从历史到当今再到未来,这个书单对各类话题都有很好的覆盖,主题也包括了从经济、金融到文明、科技的各个方面,应该会让读者受益匪浅,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我相信如果大家能用心去品读这些书,肯定会在均衡的视角中得到属于自己的启发,并能结合每个人微观的思考、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判断,进行很好的融会贯通。

FT中文网:过去的一年里新冠疫情影响巨大、中美关系阴晴不定,结合这些具体的实际问题,你觉得这个书单对我们理解当今世界有什么帮助?

郑莉娟:首先,我觉得疫情首先会让大家减少一些无效或低效社交,沉下心来看书。第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进行沉浸式的深度思考,把视线拉长,把自己抽离出来,更超脱地看待眼前的一些阶段性问题,这也能起到很好的抚平人心的作用。第三,这些书能引导我们更好地认知新常态,不确定性其实就是当前的新常态。应对不确定性,提升自身的反脆弱性,需要我们进行不懈努力,从医疗等公共服务,到公司管理,再到个体的适应性,从各个方面来看,这都是一个新的课题。

FT中文网:今年中国的出生人数减少引起了很大关注,这让老龄化社会及相关风险问题再度引起广泛关注,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怎么应对?

郑莉娟:对中国养老产业来讲,老龄化社会是呼之欲出的。因此在今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这方面的重磅规则《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接着从人社部到各监管机构到金融机构,都有一系列落实的举措,尤其是最近这一两个月,几乎每一周都有新的政策出台。我们相信,真正的养老三支柱,尤其是个人养老金这个第三支柱的落地,确实是靴子落地了。我相信大家已经陆续看到有银行金融机构率先跑通了流程,面向市场,让个人来开立养老金账户。纵观国内外的情况,肯定会有很多长线资金投入这个产业。一方面,个人会投入养老金,为自己的养老负责,另一方面,国家资本市场会进行不断的改革,如引入REITs等等,能够推动存量房的改造,如适老化改造,此外还有养老社区、专业养老机构等等,从中引申出来的很多话题是非常有前景的。不过国外的这些产业都不是高利润行业,而是非常持久稳定的,利润率保持个位数的增长,更多地是在一个大的集团机构里作为组合的一部分存在,衍生出流量业务,而不可能是靠这个单独的业务做到商业上的一枝独秀。这个业务在每个公司里的定位是值得讨论的,但围绕整个养老主题去开展养老金融、康养、社区居住等业务,市场对此都是有需求的。

FT中文网:关于资本如何和养老服务更好地结合,你有什么建议和想法?

郑莉娟:我们从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两个层面来看。在一级市场上,这几年有不少可持续投资的资本在关注养老,如低收入人群的养老送餐服务,也在尝试发现以更好的方式参与一些领域,如老人的乐退生活、社交软件,以及退休老人的再发光发热等。确实有一些一级资本在酝酿进入这些领域。作为可持续的投资,如何找到规模化的路径,融入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当中,也是一个商业模式可否规模化的大前提。当然,银发经济带来的银发消费市场巨大潜力,则是另一个更大的结构性的机会。从二级市场的角度来看,随着作为第三支柱的个人养老金的培养壮大,为资本市场带来长期稳定的资金,熨平A股市场长期的高波动性特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机遇,我们也很期待。

FT中文网: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经历以及相关经验能够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

郑莉娟:首先,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领是特别重要的,比如近期推出的个人养老金每年1.2万限额享受递延纳税,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激励。我们可以理解为,这实际上是国家财政在资助,因为这实际上就是把税收收入转移到了养老金的给付方面。但也要看到,毕竟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人群只占劳动力人口的10%以下,所以仅靠递延纳税能带动多少人去购买个人养老金,其实还是需要观察的。当然我们也理解,相关政策会一步步地深化,上限会提高,涉及人群会越来越广,宗旨就是让越来越多的个人能通过自觉意识进入这个体系。

第二,作为第二支柱的企业和职业年金部分撬动了对个人养老金部分的连带效应。像美国也是一样,年轻人一开始进入职场时就默认了缴存,这对提高个人养老金的参与度非常有意义。在中国目前第二支柱也比较弱的情况下——只有不到7%的在职人口是有企业年金覆盖的——所以能通过什么机制激励企业在企业年金方面进行更多尝试,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第三个心得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政府、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相对来说历史经验还比较少,但真正要管好大家退休的钱,那是长达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事,这对机构的长期资产配置能力以及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能力都提出了重要挑战。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持续地教育投资者,因为很多投资者天然地会觉得养老的钱就是低风险的钱,所以通常去买低风险基金,但实际上人在越年轻的时候,应该配置的风险资产即股票权益类的比例应该更高,才有可能在时间长河中带来可观的收益;慢慢地随着年龄增大,这个比例才逐渐下降,到快退休时基本上以固定收益类策略为主。所以如何让大家在长达二三十年甚至四十年的漫长时间里理解养老金的规划,是一个非常任重道远的事情,而这也就对机构提出了考验,即不光是要管好钱、管好风险,还要做好投资者教育和投资者陪伴。

商业财经 国际视角
关注FT中文网视频号

往期精选

主权财富基金或将成为全球化的新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